美国时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了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Inc.)提交F-1表格的信息。F-1表格也就是非美国本土公司的注册上市公告,这意味着瑞幸终于向美股上市迈出了第一步。
成立才一年多,瑞幸咖啡就启动了上市步伐,要为挑战星巴克的大力扩张注入新鲜资本血液。,瑞幸咖啡向美国证监会递交IPO申请,寻求以LK为代码在纳斯达克交易,由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和海通国际承销,最高融资1亿美元,但这只是用于计算注册费用的初步登记额,实际IPO融资规模可能高于或低于这一水平。
不久前的4月18日,瑞幸咖啡还获得了1.5亿美元B+轮融资,由贝莱德(474.03,10.01, 2.16%)集团领投,投后估值29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申请ipo,在截至2019年3月末的18个月内,瑞幸旗下门店从在北京的一家试点店扩大到2370家100%持有店,遍布中国28个城市,这期间累计交易客户超过1680万。今年一季度,瑞幸咖啡净收入超4.78亿元,净亏损约5.52亿元。
从宣布A轮融资至今,瑞幸咖啡的融资节奏飞快:
2018年7月,瑞幸咖啡宣布完成了2亿美元的A轮融资;
12月,宣布获得了2亿美元的B轮融资,如果算上2018年4月份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瑞幸已经获得了4轮共超过5.5亿美元资金。
这样密集的融资节奏在行业内绝无仅有,充足的“弹药”让瑞幸咖啡拥有大量资金“烧钱”扩张。瑞幸咖啡方面告诉本报记者,截至4月15日,瑞幸在全国已经入驻40座城市,今年前4个月入驻城市就达到了18座。
快节奏的融资、大幅度的扩张,瑞幸咖啡的“高歌猛进”也让公司估值快速上升,从2018年7月A轮投后估值10亿美元,到本轮投后估值29亿美元,9个月时间增长了近两倍。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就开店数量来说,瑞幸咖啡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成长最迅猛的咖啡零售商。
在去年获得B轮融资时,曾有媒体报道称瑞幸咖啡9个月亏损超8亿元。彼时,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兼CMO杨飞在今年1月份的战略沟通会上表示,通过补贴快速占领市场是瑞幸的既定战略。
在战略沟通会上,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宣布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2019年新开店2500家,总计达到4500家,从门店数量和咖啡销量上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第一。
也是因此,依靠快速大规模开店的策略和补贴的做法,引起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质疑,担心瑞幸咖啡会像其他依赖补贴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在补贴退坡后出现经营危机。
杨飞表示,目前瑞幸咖啡的模式在“盈利模式(每单赚钱),补贴模式(先博后约),营销模式(自有流量池)上想得很明白”。而咖啡市场的竞争对手普遍比较“温柔”,没有单车、网约车等那么残酷的竞争环境,因此从补贴的量上来看,也远没有那么夸张。
贝莱德的投资逻辑
那么为何贝莱德会选择瑞幸咖啡?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贝莱德的投资逻辑。
和已经趋于饱和的美国咖啡市场不同,中国的咖啡市场存在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足以容纳下除了星巴克以外的另一家连锁咖啡企业。
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2017年我国咖啡馆行业总销售规模1024亿元,2011-2017年复合增速达13%,未来将持续快速发展。而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咖啡文化的逐渐渗透以及咖啡更强的消费粘性。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因的成瘾性注定咖啡有着更高的消费频次。一旦咖啡文化渗透,很容易见证人均消费量的提升。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体来看,中国的连锁咖啡行业还处在初始阶段,未来数年还会出现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
因此,在投资人眼中,贝莱德的投资属于典型的“投资赛道”策略,而瑞幸和星巴克同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咖啡赛道上奔跑。
上海财大商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钟鸿钧向本报记者表示:
“可以看到,咖啡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是投资中国咖啡连锁的重要理由之一。”
“从贝莱德的角度看,他们投资的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地教育了市场和用户,而更好地去分享中国咖啡市场蛋糕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去投资中国的咖啡连锁企业。”
目前阶段,瑞幸咖啡的市场规模和门店数量,还远远未达到一个成熟连锁咖啡企业的要求,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保证门店扩张和品牌营销,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先发优势。
而对于贝莱德来说,瑞幸是目前中国最合理的投资标的。
钟鸿钧解释称:
“一年多的时间建成2000家门店,成为中国第二。”
“强执行力的团队,是贝莱德选择投资瑞幸很重要的另一个原因。”
获得投资之后瑞幸咖啡申请ipo,摆在瑞幸咖啡面前的,依然是在快速扩张下的品质管控、门店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运营上花更大的精力。
更多财税咨询、上市辅导、财务培训请关注理臣咨询官网 素材来源: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由理臣咨询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