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公司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渠道,正成为今年一个日益升温的话题。而即将召开的由NASDAQ主办的“IF&LF1999国际融资上市论坛”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与国际资本市场对话的空间。12月8日下午,在会议部分特邀嘉宾与记者的见面会上,各位与会专家回答了记者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下为问答摘要。
与会嘉宾名录:
NASDAQ 国际董事、中国地区首席代表 黄华国
加拿大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顾问 丁大卫
H&Q亚太区总裁 萧永强
信中利投资公司总裁(前摩根.斯丹利亚洲区副总裁) 汪潮涌
中国国际传讯有限公司 、国中网()北京副总经理 王岳龙
北京世纪永联软件技术公司董事长 赵晓侠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坛》副主编 助理 李耶杰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坛》副主编 潘令珊
中国文化网总经理 梅德文
中国文化网副总经理 孙志勇
--------------------------------------------------------------------------------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下午好,在上月27号我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许多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对这次会议表示了强烈的兴趣,会后他们纷纷表示要对参加这次论坛的嘉宾提出要专访,但是由于我们的嘉宾日常时间都非常紧张,不可能为每一位记者都安排时间来做专门的采访。所以今天我们安排了这次见面会,在今天的会上,大家又有什么关于本次会议的问题,以及关于我们所邀请的这些单位在中国的一些投资,以及整个他们的组织在国内将来的发展战略等问题,大家都可以在这次会上提问。
《国际经贸消息报》记者提问:
我想问一下汪(汪潮涌)先生,象山东华能等一些公司在北美或在香港上市之初,中华股总能引起很大的轰动,投资者也比较关注。但是现在,中华概念股的魅力应该说不像过去那么风光。现在的重点则转向高科技企业到海外融资,您作为一家投资公司,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避免这些高科技企业重蹈中华概念股覆辙,或者说怎么避免国际资本市场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再次失去兴趣或信心?
汪潮涌:
首先我声明,我现在已经离开摩根斯丹利,目前在北京做一家民营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刚才你问的这个问题,确实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于93年从纽约总部来到亚洲来说,也一直参与中国地区的国企的赴海外上市,你讲的问题我也确实观察到,中国的股票在海外经历了三起三落,现在是第四次涨潮,第四次涨潮就像刚才讲的能不能持续,我想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我想给大家回顾一下前三次潮长潮落的情况,借此对于第四次浪潮能够持续多长,大家可以做一判断。第一次浪潮从92年底开始,到93年底至94年中这段时间。第一次的中国股在海外的投资热潮,主要是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代表,同时反映了境外投资人对中国的制造业,也就是制造业背后强大的市场的无限憧憬。92年底到93年初,第一批中国股在海外上市。第一批总共九家,以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钢等为代表。如果包括“走后门上市”的话,中国制造业概念为资产的上市公司还应包括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上市与中国有关的华晨金杯汽车,第二家:中国中策轮胎,第三家:上海摩托车,这三家是走后门的。燕山石化在纽约挂牌,青岛啤酒在香港挂牌。第一次浪潮中,境外投资人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他们做这个决策的时候,他们只关注的几个很简单的数字,也就是说中国人均某一个产品的消费是多少,然后他再做他的投资决策。当时青岛啤酒、华晨金杯汽车,当时做的时候我都在场。有几个项目,像中国轮胎,我是亲自参与融资的。当时,就投资人来说,中国有几个数字,一个是中国人均汽车的拥有量是千分之三,美国是三个人有两部汽车。所以,这里面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和成长空间。德国的啤酒,国民人均消费的平均是多少升,中国的人均消费啤酒是多少升。所以,他用这么简单的数字来支持他的决策。所以,当时中国的股票相当的好卖,投资人做决策程序也比较简单。所以,这是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什么退得那么快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次浪潮持续了一段时间,94年底金融危机,另外主要是内部原因,使得国际投资人对中国的制造业有很大的怀疑,也就是他们从这些上市企业的表现之中体会到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弊病,比如说上市的资金是否按照所披露的要求使用,机构的财务数据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以及公司管理层在上市推荐过程中所做的预测是否有水分。半年以后公布中期报告,一年以后公布年报,从这三家公司二级市场的表现里面他们马上就感觉到中国的国有企业股票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所以第一次浪潮逐渐消退。
第二次浪潮是以中国的工业事业为主导的企业,象华能电业、中国航空等,还有一些高速公路企业,以公路、电力、交通这种基础设施为代表。这第二次浪潮吸引的是另外一部分投资人,这种投资大的能源资金也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数据。因为第一批里面发生的问题,在公众事业和基础设施产业里面不应该出现,因此他们认为基础设施的行业容易管理,不应该出现很大的问题,结果事实证明,他们的一些判断也是不对的,公用事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的明显,比如说电价是否能够按照他们所承诺的涨价,航空的票价是否能够不出现恶性竞争,高速公路的收费权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所以,他们很快也得到了结论。尤其是95年宏观调控的时候,很多的基础设施的收费已经冻结了,所以投资人也相当程度上来讲感到失望。因为我们公司的推荐的承诺都没有实现。
第三次浪潮是红筹股,红筹股大家都知道了,是以某一个部门和某一级的政府为背景,投资到香港的窗口公司,使窗口公司的利润规模上有超常规的增长,所以叫红筹股,红筹股当时96年中到97年中有一年的风光的时候,上市的时候是1260倍的超额认购,当时我是亲自操作的。当然这里面一方面是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方面是跟红筹股的监管条例,以及红筹股对这种多角化经营企业的管理能力都有原因,所以第三次浪潮也消退得很快。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第四次浪潮,第四次浪潮以中国在高科技企业为代表,以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为特色的一个浪潮,如果要是说算早一点的话,第四次浪潮已经是今年年初以福建恒安为代表,加上最近的几个香港创业板的企业。当然,现在目前排队上市的不下十家,其中包括新浪、搜狐、亚信、和讯、8848等等,作为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一批企业,这批企业上市以后,是否象前三次浪潮涨落那么快呢?我想这里面可能我是比较乐观的,这个浪潮的持续时间是有相当一段时间,一个原因是国际的大趋势,一直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声浪,大家知道那斯达克今年百分之六十几个升幅,道琼斯的指数经过几次反复,也有涨幅。我们有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报告,美国对从80年到现在上市的1200多家高科技企业做了一个价值分析,结论是这1210家企业,创造了2.1万亿的市值,其中50%的企业创造了1.9万亿的市值,这些企业平均带来回报率达五百多倍。所以从投资回报的历史来讲,实实在在的得到了真实的回报,所以为什么现在只要有创新科技的趋势,有一流的管理的人才,有广泛市场应用的公司,只要一出现,马上就受到市场的推崇。这里面有一定的泡沫成分,但是从互联网公司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一批互联网的蓝筹股的,互联网的蓝筹股的生命力应该是非常强的,并且其价值的保持力是很强的,而且中国的一批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基本上带有一些早期的蓝筹股的特色。所以我想国际投资人看好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不是没有根据的,也不是说在制造一种泡沫。
当然,我个人的观察,就是说中国的这些高科技企业到境外上市,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科技含量,根据自己管理层的素质,根据自己的产品,以及未来公司发展的潜力来选择是在国内还是在香港创业板,还是香港主板,还是在新加坡,还是在多伦多,还是在纽约,这里面由投资银行家给大家做这种判断,会减少失误,同时也能够以最大的定价水平来实现公司的价值。我想这里面最大的个问题,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要解决一个以什么样的名分注册上市,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为什么选择外资企业的形式,为什么选择内资企业的形式?他的困难在哪里?他的税收的影响,他将来的发展的潜力,我想这个都是各有特色,就好象能够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以自己最合适方式去上市,尤其是那些个具有原创商业观点和原创商业模式的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不要说我们都是被别人拷贝,或者是复制别人的一些商业模式。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我想问黄华国和丁大卫先生一个相同的问题。请你们回答,就是说中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建立自己的创业板市场,谢谢。
丁大卫:
黄先生很谦虚把这个话筒让给我先回答。中国什么时候创立自己的风险资本,或者是叫做创业板市场,这个取决于很多因素。从目前来讲的话,从时间上来说,我觉得国内给人一个普遍的印象,叫做风声大、雨点小。倒不是说大家不想做实事,在想法上大家都有很多,甚至很多概念都被吵得沸沸扬扬,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很困难。我想涉及的因素或者制约它的因素很多,不是一两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因特网,我记得今年年中的时候我从国外回来,我在一所大学教书,我觉得当时上263、上什么网都很方便。可是现在在国内这几个月,我可以说眼睁睁的看着国内在互联网领域里的差距正日益增大。可在概念上,国内已经把这个概念炒得非常热。具体的说,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上了上互联网,如果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非常困难,是个非常头疼的事,可是夏天的时候,也就是在几个月前,还搞了一个宽带网,北京也在加速,到处在加速,结果加了半天,上网却越来越困难了。回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创业板什么时候能开,我觉得开是个形式的问题,如果确保这个创业板是有实有名,不是图有虚名,这个恐怕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过程,这个过程等到比如说投资大众对风险意识的认可。
另外,也包括公司法的重新界定。按照中国的股份制,国外这些公司都没法发展了,我们都知道苹果电脑的两个中学生在车库里搞起来的,我们也知道戴尔电脑,是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做起来的,作为概念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阻碍它的,或者是牵扯它之间的事,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非常非常多。比如说中国有没有股票交易市场。有,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国股票交易市场的效率非常差,但是很多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很多东西到了中国很多东西就走了味了,你比如说传销,可能传销大家都记忆犹新,在传销这股风刮入中国的时候,或者说这个公司不进行传销工作就不是现代的企业,结果又如何呢?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要追求形式上的很容易,中国政府一句话,或者说搞几个研究会。下个月,或者是下礼拜就能成立,但是如果要想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这恐怕不是短期的任务。下面请黄先生。
黄华国:
我基本同意丁先生的意见,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创业板的问题,我想从实际上来说,中国早就有这么个机构,原来叫STAQ系统,就搞了差不多很长时间,最后是不了了之,很可惜。我想关于这个问题,请联办的人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了,我不知道联办的人有没有人在这儿,他们知道这样的,中国搞什么样的创业板,搞什么样的板块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能够跟上数字经济的今天,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谢谢。 记者提问:
我想问黄总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那斯达克最近的交易量已经远远的超过历史,在全球的战略发展问题上也做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举措,比如说在日本、欧洲都做一些重大的动作,我想问,那斯达克在中国近期有没有什么战略考虑,有没有什么具体的?
黄华国:
那斯达克在中国的近期考虑要在上海建立办事处,办事处一共有四个主要目的,第一个主要是帮助中国的公司能够适应海外上市的条件,坚持把那斯达克上面的交易数据能够向中国各个投资方进行介绍,另外,我们还要在上海建立一个小型的屏幕,能够把那斯达克的实际数据交易情况每天向中国转播。另外,我们同样欢迎各个公司,各个中国公司到我们那儿去上市。
记者提问:
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想请问黄先生,现在海外媒体报道说,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将成为国际上第二大NASDAQ市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如果真像国外媒体报道的这样,那么他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黄华国:
关于香港的创业板市场问题,我想,他到现在开始差不多一个月不到,我希望他能成功,但是青出以蓝胜于蓝,这是中国常用的一句古语,但是我希望他们还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昨天有一个报纸,大公报登了他们的一个主席,说五年之内超过NASDAQ,那么我们欢迎,我们很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公司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超过有差不多NASDAQ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程了,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实实在在的在世界上筹到钱,而不是靠另外关系之类的东西来帮助中国。
记者提问:
我想请问黄华国先生,NASDAQ除了在企业上市方面起一些主导作用外,是否还存在另外一些社会责任,我的意思是说,在中国发展拓展你们的业务的时候,能否跟中国目前的这种宏观政策结合起来。比如说中国现在要搞西部大开发,然后还有很多的就业问题,农村问题等等,那么你们在吸引一些高科技企业上市的时候,能不能吸引到有利于这些比如中西部大开发,的企业上市,这样的话,这样才能体现出来你们作为全球最有实力的公司的一种形象,你有没有这么一方面的考虑?
黄华国:
NASDAQ在美国整个经济中间的地位。像上次我讲过,每六个工作的机会,在美国一个是由NASDAQ的上市公司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到中国来,我们不是来抢钱来了,正如NASDAQ主席Frank.G.Zarb和江主席,包括朱总理到我们这儿访问期间,我们主要是希望帮助中国的两个股票市场进入国际资本的大循环。
我们到中国来首先就是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能够到海外去上市,当然,一些上市理论都是通用的,不管你上纽约也好,上NASDAQ也好。包括中国开发西部的问题,我们也有所考虑,我们也访问了一些西部的公司,我们也希望他们那里有好的企业到我们那里去上市。我们对中国的任何企业并不只限于高科技,都很欢迎。因为,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还有一个政府的批准问题。有一些是长官意识,市场再好,长官意识认为应该到哪里去好,那么上市公司就应该上哪里去。为什么?你可以看中国,刚才汪先生也讲了,关于93年到现在,有多少家公司到纽约去上市,那么到纽约去上市结果是什么样呢?结果现在的交易量日益萎缩,70%的交易是通过第三交易方拿到NASDAQ上面完成的,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NASDAQ到中国差不多是五年了,到现在为止,应该是没有一个公司直接是从中国政府批准以后到我们那儿去上市的。中华网是一个特例,因为它从香港上市,从香港到NASDAQ上市,他没有必要报中国证监会,那么它的结果说明,NASDAQ市场确实能够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很好的筹资机会。现在全世界最主要的两个市场,一个是纽约市场,一个是NASDAQ市场,纽约市场有207年历史,到现在为止是一个叫卖市场,一个单一专家系统每天要处理七十多家公司,那么他跟NASDAQ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多交易市场,是由平均十一个交易员来为一家公司服务,有些人说我们用了计算机为什么还要用人,计算机到今天为止也不能够完全取代于人,由于我们采用了这样的系统,对整个上市公司,包括投资者也好,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整个公司在我们这儿上市所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于二百年以前老的这种叫卖市场。最近道琼斯三十种成分股的变化,把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加入道琼斯的成分股,什么原因?很清楚,如果说NASDAQ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市场,那么为什么现在要把这两家公司作为一个典型放到道琼斯成分股里面,来为所有全世界的投资者提供一个股票市场变化的基本标准。那么所以说,我认为我们对中国的任何企业,正像Frank.G.Zarb和江主席说的一样,我们欢迎所有的公司到我们那儿去上市。当然,信不信由你了。谢谢。
记者提问:
我想问萧永强先生一个问题,我是中国企业杂志社的记者。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而且中小企业在高科技领域高增长性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北京境外上市哪个好,在这方面的话,我想问一下萧先生,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计划,有没有一个什么方案?
萧永强:
刚才,我还没有答复你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评论一下,补充一下刚才说到中国股市的事情。我个人是以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上市的问题,我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投资。
有些人说我公司明天上市,你可以先投资点钱在公司,然后可以把公司的形象带动一下。往往很多时候,我看到这些公司,对不起,虽然你们上市,我是不愿意投资的。然后说,我上市你为什么不投资呢?你是神经病还是什么?我们投资者看公司跟投资银行是有一个区别,投资银行看公司也许就是一个所谓实在的,我上市只有6个月的时间,我上市之后,虽然我还是有责任,因为我的名誉未受害,但是就是上市之后公司的表现怎么样,他们也许受害仅是在名誉方面,在金钱方面受害是很少的,我们投资者是完全不同。所以为什么有很多公司上市之前我们都不去投资,是因为很多公司以上市作为最终目的,他说:“好,我上市之后,口袋里有钱了,我今后的生活也没有顾虑了。”但是我们的看法就不同。我们的看法是上市只是一个公司的开始,希望你上市能够融资,有不同的渠道去融资。然后北京境外上市哪个好,所谓给公司另外一个机会,一个把公司带到另一个高峰的机会。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我就是觉得很多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就是在亚洲区,很多人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也许是妥协了:“我辛苦了三年四年,我现在最少有点钱了,公司今后怎么样,我不管。”我个人对红筹股没有很大的兴趣,我个人注重的是公司基本面,管理基础在里面都没用,只是一个包装,包装就是里面很多虚的东西在里面,对不起,我也许说得太夸张,但是,我希望今后如刚才那位先生所说,科技是中国的将来,我希望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好好的把这些课题,把公司好好的去做,不管是在经营方面、技术方面、管理方面、销售方面、服务方面要好好的跟国际去接轨,这是个很残酷的问题,不能只在中国里面,因为一到课题方面,就牵扯到整个国际市场。在管理方面,我也说一说。在中国,管理水准比起国外还是很有差距,但在中国里面,跨国公司现在非常多,这是件好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一进摩托罗拉公司,大部分是外国人,外国人带给我们很多经验。现在你去新马一带,管理人员非常多,我现在在中国也是看得非常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之后,就给了很多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可以好好的在跨国公司里面训练,这是你们科技发展管理资源的一部分。还有像台湾八十年代,很多去美国留学回来之后,就回台湾,现在国内也能看到这种趋势。很多中国人到国外去读书,很多人都愿意回来。我希望这些年轻的企业,能够通过一些很有经验的人员把公司管理好,上市只是一开始,不是一个目标,不是最后的路程,假使每个人都把它当成是一个开始,以后就不存在什么红筹股、什么包装上市的那种问题。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黄先生,现在海外媒体报道说,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将成为国际上第二大NASDAQ市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如果真像国外媒体报道的这样,那么他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也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丁大卫先生,刚才您在提到的中国根本没有二板市场,请问你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的市场?
黄华国:
关于香港的二板市场问题,我想,它他到现在开始差不多一个月不到,我希望它能成功,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中国常用的一句古语,但是我希望他们还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昨天大公报登了他们的一个主席,说五年之内超过NASDAQ,那么我们欢迎,我们很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公司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超过有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多年历程NASDAQ,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实实在在的在世界上筹到钱,而不是靠另外关系之类的东西来帮助中国。
丁大卫:
刚才这位先生提这个问题,说中国不存在二板市场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听清楚我刚才的陈述,不但中国不存在二板市场,国际上就没有二板市场之说,没有这么一个词。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根本没有什么二板、三板四板。股票市场只分说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这个市场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一级市场在进行上市流通之前,二级市场的老百姓、广大股民都可以买,都可以进行交易的,然后还有一些三级市场的话,在国外称所谓电脑交易为四级市场等等。这是一种划分的方法。
二板市场之所以没有,是因为一家股票交易所如何定位,这是每一个交易所自己的事。比如,以NASDAQ来说,他给自己的定位分了几个板块,一个所谓全国市场,另外还有一个小额市场。这是NSADAQ的定位。再比如说温哥华,现在有一个新的板块,叫VCP,有一点类似于风险资本市场。所以,交易所可以划分成多个板块,但无二板一说,至于每个交易所是一个板块,还是分了多个板块,这是各自交易所的事情。在国际上,有一些通俗的说法,比如说传统上把纽约定位为主要市场。多伦多也是这样定位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守不变的,事情我们都是说经常在发生变化。
更多财税咨询、上市辅导、财务培训请关注理臣咨询官网 素材来源: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由理臣咨询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