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式就是IPO,即“首次公开募股”,创始人可以去华尔街敲钟或者直接直播也行。
敲钟后,公司被允许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但IPO过程由于其复杂性,往往是在投行作为承销商的帮助下完成的。
Snap等上市业务由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美林、摩根大通承销;优步选择摩根士丹利作为主承销商,承销商还包括美国银行、花旗和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一旦承销一家公司的上市业务,通常需要做什么?
按照先后顺序,从会议开始,尽职调查,向SEC提交文件、产品预售、路演、股票定价配股、敲钟上市,最后进行公开交易,历时长达一年。
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公司经常提前6个月、1年甚至2年报告要上市的原因。因为上市前涉及的业务太繁琐,很多硅谷独角兽甚至超级科技巨头都选择了与投行合作。一举两得,公司省事,投行赚钱。
上市业务是投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为按照行业惯例,投行会向公司收取募集资金总额的2-8%作为上市费。Facebook在那一年上市,虽然只向投资银行支付了1.1%的发行费,但金额也超一亿美金。
第二种上市方式就是DPO ,也叫作“直接上市”。DPO省下给投行的承销费就是一大笔钱了,有人还指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避免IPO抑价。上市公司本来是想融资的,当然希望估值更高些,这样可以用更少的份额圈到更多的钱。
DPO与IPO的另一大区别在于:DPO不像IPO那样公开募集新股,而是将内部股东手中的现有股票再出售给市场,这是由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也就是说,上市第一天,持股的股东和员工只要愿意进入证券交易所交易,就可以卖出。承销商给股票定价的过程就没了,甚至事后还免了“锁定期”,对员工期权的套现十分有利。但对散户来说就不友好了,因为没有机构托底,刚开始的股价必然波动极大,容易造成投资亏损。
对于企业来说DPO虽然好处多多,但门槛要求也是极高的。因此,这并不会成为公司选择退出的主要途径。从Spotify到Slack,我们可以看到DPO公司大部分都是备受市场认可的独角兽企业。
他们大多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公司的品牌足够响亮借壳上市操作流程,盈利模式简单易懂,散户知道他们会愿意买公司的股票;其次,资金充裕,不需要马上多筹集资金。因为DPO不发行新股,所以它在注册后转售现有股票;拥有庞大的股东基础,能够为上市首日交易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IPO又慢又贵,DPO门槛又太高,那企业还有第三种上市方式吗?还真有,第三条路就是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咋一看很玄乎,但用另一种方式更容易理解——“借壳上市”。
SPAC就是美国版的借壳上市反过来。SPAC是一家想上市的公司,然后通过反向收购一家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而成为上市公司。就美国而言,这些上市公司一般用足够的现金和强大的管理团队作为包装借壳上市操作流程,但缺乏实际业务,所以也有“空白支票”的说法。
没有业务的空壳公司为什么可以上市?
这正是SPAC不符合通常认知的地方,通常由PE和资产管理公司出资,管理团队中有三五名可靠的资深行业专业人士。
SPAC路演比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路演更省时、更省事。整个路演基本都是围绕管理团队展开的,以经验丰富、能力强、资源广为作为说辞。
SPAC路演是真正的“PPT路演”,因为它没有业务,没有解释,也没有财务报表可看。
这张空白支票不是完全空白的,SPAC必须采取措施让外部投资者放心买单。这就是为什么SPAC通常专注于其管理团队最擅长的领域,寻找收购目标。
例如,三位硅谷高管或风投开了一家SPAC,收购目标是一家科技公司;如果有几个制造业老手,题材一定是他们熟悉的相同或相似的公司。
投资者用钱投票完全是出于对募资团队的信任,当然这也离不开美国法律对资本市场的严格立法和监管,要是换作在国内,这操作实打实的非法集资。
SPAC上市的信息十分有限,不管外部投资者多么理性,他们买的仍然是个盲盒。再说了,优质的公司投资人抢着要,风险资本和投行资源也更多,所以SPAC收购的企业往往是那种正常渠道没发上市或上市条件不足的公司。
买SPAC股票的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巨大,而做局的那帮人却旱涝保收,这跟空手套白狼没什么差别。所以对散户来说,市场上的股票千千万,打新的时候还是选择走正常IPO流程的公司比较安。
这些层出不穷的金融工具,大多时候都是大佬们想出来割韭菜用的,作为小散户还是离得远远的为好。
更多财税咨询、上市辅导、财务培训请关注理臣咨询官网 素材来源: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由理臣咨询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