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压力或许更大中茶需要对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深度变革
图/图虫创意。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前六件事多有相关企业登陆A股资本市场,作为其中之一的茶行业,却始终没有在A股实现零的突破。不过这一局面或将在今年终结。
日前,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招股书,申请A股上市,拟募集5.4亿元用于产能建设、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
截至目前,中国茶业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00亿元,多家茶企曾试图问鼎“茶叶第一股”,但由于迟迟未形成工业化体系,中国的茶企始终得不到资本的重视。业内人士认为,茶叶生产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工艺,行业标准执行水平也参差不齐,即使是上市后,中茶乃至整个茶行业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市占率较低
尽管申请上市,但中茶并未处在最好的时候。
从招股书可以发现,中茶的营收增速正在逐渐放缓。2017年至2019年,中茶营业收入分别为12.29亿元、14.90亿元和16.28亿元,增速从2018年的21.22%下降至2019年营收增速9.31%。
与几乎同一时间申请IPO的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沧古茶”)相比,中茶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和毛利率均不及对手。招股书数据显示,澜沧古茶近三年营收分别为2.5亿元、3.0亿元、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42%,高于中茶的15.11%。从毛利率来看,澜沧古茶近三年分别为65.56%、64.03%、61.94%,也均高于中茶的38.68%、38.96%及40.58%。对此,中茶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各家可比公司的经营模式、经营的茶类、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与多数以经营单品为主的同行不同,中茶旗下品牌众多,产品线齐全,包括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其中乌龙茶、普洱茶、红茶及花茶销售占比合计超过70%。但中茶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招股书显示,2019年该公司在不同茶类的市占率分别为:黑茶1.15%,乌龙茶1.74%,红茶1.67%,白茶0.77%。
此外,中茶的渠道仍以批发市场、茶城等传统渠道为主,2019年收入7.76亿元,占比达48.88%,而门店渠道收入和电商渠道收入仅为2.31亿元和1.02亿元,占比分别为14.54%和6.45%。
中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2019年,为加强渠道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中茶曾与歌德盈香成立了中茶网络科技公司,利用专业团队拓展电商渠道,探索茶酒融合茶叶上市公司,通过线上和线下全渠道布局,打造中国茶叶流通领域的新零售公司。目前,这一探索尚未见到效果。
招股书也指出,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拓宽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将有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受到影响。所以此次募集的5.4亿元,将用于云南普洱茶产能建设项目和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
中茶方面称,募投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实现紧压茶加工产能3000吨/年,小包装普洱散茶加工产能500吨/年,滇红茶加工产能250吨/年,快速提升公司普洱茶及滇红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将增强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强化公司的销售渠道、网络建设、品牌形象。
工业化难题阻碍中国茶业资本化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茶叶市场销售额达到2739.50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茶叶相关企业132万家,其中占比超60%的企业从事茶叶批发和零售。为何近3000亿元的茶叶市场,超百万家的茶叶企业却无一家A股上市茶企?
据不完全统计,曾有华祥苑、安溪铁观音、八马茶业、谢裕大、七彩云南等多家茶企欲登陆A股市场,争当“茶叶第一股”,却最终折戟。2012年6月,安溪铁观音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290万股股份,募集资金1.57亿元。安溪铁观音披露招股书后,被质疑业绩超常增长、隐瞒关联交易等问题。2013年1月初,安溪铁观音集团终止上市计划。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刘纪恒曾公开指出,中国茶企难上市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工业化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难以做强,因而也不受资本的重视。
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副院长欧阳道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茶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农产品特点,品类多,种植很分散。无法实现机械化、标准化,也决定了很多茶企没有快速成长的商业模式,且商业模式有可预见的天花板。同时,茶企经营的产业链较长、管理欠缺规范,使得行业外资本无心进入,茶企也很难迈入资本市场。
2012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一份《茶叶农药调查报告》,牵出了天福茗茶、张一元等排名国内前十的多家茶叶企业,称产品中均含有毒性不同的残留农药。由此,引发了国内多家知名茶企不同程度的震动。
与广大同行一样,中茶也难以实现工业化、标准化,很多环节同样依赖人工操作甚至是小散经营模式,其食品安全风险仍存在巨大隐忧。中茶在招股书中称,“公司建立了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但如果由于工作人员操作疏忽等质量管控意外、物流及销售等第三方主体对于茶叶运输、贮藏等环节处置不当或是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不可抗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食品质量不合格并引发相应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而对公司的品牌声誉、公众形象及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就上市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采访中茶,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混改未能解决企业根本痛点
2017年,作为国资委首批十家混改及员工持股试点中央企业之一,中茶在中粮集团的支持下,成功完成混改。通过混改,中茶公司引入厚朴、人寿、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等五家战略投资者,原大股东中粮集团持股比例由原有的100%大幅降至40%,不再“一股独大”。
混改也确实在一定时期内为中茶带来了显著增长。2017年1-6月,中茶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10%,超过2016年全年同行业可比公司2.36%的增速;公司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0.80%,远超2016年全年同行业可比公司24.49%的增速。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永忠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17年的混改让中茶理解了资本化改革的促进价值茶叶上市公司,这也是促成中茶申请上市的又一重要原因。
不过混改的红利没有持续太久,中茶的增速在之后几年间不断放缓。2017年提出的“三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也并未实现。业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企业没有进一步探索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
中茶并非没有这样的机会。在2017年混改后上台的总经理王贵卿,曾喊出对标立顿的愿景。此前他担任中茶集团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突出的业绩及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然而,不到三年,王贵卿就黯然宣布退休。一位接近中茶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各种原因,王贵卿并未在中茶集团真正发挥经营主导作用。
唐永忠表示,中茶如果仅为获得知名度和资本,上市意义就大打折扣。如果借助资本市场机制,倒逼内部改革,强化执行力、提高品牌力、在营销上创新,并学习驾驭互联网,上市的根本目的才能达到。
更多财税咨询、上市辅导、财务培训请关注理臣咨询官网 素材来源: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由理臣咨询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